一、谐音诗精选
《送别》- 王之涣 “杨柳(留)东风树,青青夹御河。”
谐音“留”与“柳”,表达离别之情。
《送友人》- 薛涛
“水国蒹葭夜有霜(伤),月色山色共苍茫。”
谐音“伤”与“霜”,烘托离愁。
《劳劳亭歌》- 李白
“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客亭。 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(留)条青。”
谐音“留”与“柳”,以景写情。
《竹枝词二首》- 刘禹锡
其一: 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 后两句写所想:‘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’。” 谐音“情”与“晴”,含哲理。 - 其二
无谐音,但意境深远。
《子夜歌》- 李商隐 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 春蚕到死丝(思)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”
谐音“思”与“丝”,表达痴情。
《凉州词》- 王之涣
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 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
无谐音,但意境开阔。
二、谐音诗的趣味性示例
《七步诗》- 曹植
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 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
无谐音,但以豆喻兄弟,悲怆感强烈。- 对联+古诗
“二猿断木深山中,小猴子也敢对锯。”(解缙)
“因荷而得藕,因何而得偶。”(刘禹锡)
通过谐音创造幽默效果。
三、谐音诗的文学价值
谐音诗通过字面与谐音的双关,既保留了诗词的韵律美,又增添了趣味性和深刻内涵。例如:
《西洲曲》:
“莲(怜)子清如水。”
以“怜”谐音“莲”,表达细腻情感。- 苏轼与佛印
苏东坡称佛印“寺中秃驴”,佛印回应“门前东坡吃草”,通过谐音化解尴尬。
以上谐音诗既包含经典名作,也包含趣味性对联,展现了谐音在古诗中的多样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