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含有谐音的古诗有哪些

59

古诗中的谐音现象主要通过谐音双关、同音字替换等方式实现,既保留了原诗意境,又增添了趣味性。以下是常见的谐音古诗及解析:

一、经典谐音诗例

《送别》- 王之涣

“杨柳(留)东风树,青青夹御河。”

谐音“留”与“柳”同音,表达挽留之意,成为送别诗的常用意象。

《送友人》- 薛涛

“水国蒹葭夜有霜(伤),月色山色共苍茫。”

“伤”与“霜”谐音,烘托离别时的凄凉氛围。

《劳劳亭歌》- 李白

“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(留)条青。”

同样利用“留”与“柳”的谐音,强化送别时的不舍情感。

《南浦别》- 白居易

“南浦凄凄别,西风袅袅秋(愁)。”

“愁”与“秋”谐音,渲染离愁别绪。

《望月怀远》- 张九龄
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

虽无谐音,但常被后世以“望穿秋水”等词衍生出谐音趣味。

二、趣味谐音诗例

《竹枝》- 刘禹锡

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(情)。”

“晴”与“情”谐音,以自然现象喻指爱情,广为传诵。

《谢公亭》- 李白

“谢亭离别处,风景每生愁。”

“留”与“柳”谐音,与《劳劳亭歌》呼应。

谐音双关

- 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中“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

被后世调侃为“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有故(酒)人”,利用“故”与“故人”的谐音。

三、谐音的文学作用

情感表达:

通过谐音强化离别、思念等情感,如“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条青”将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结合。

记忆辅助:谐音梗使诗句更易记忆,例如“一尺深红胜曲尘”被解读为“劝君莫贪恋行乐”。

文化趣味: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被戏改为“题西林壁,笑看浮云去”,通过谐音产生幽默效果。

四、谐音诗的局限性

部分谐音可能改变原诗意境,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。例如“春风知别苦”若改为“春风知布苦”,则失去原诗美感。

以上谐音诗例均出自权威古诗集,既有传统名作,也有后世趣味创作,展现了谐音在古典文学中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