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儒林外史28到30回读后感概括?

59

《儒林外史》第28到30回读后感概括如下:

社会矛盾与人性丑陋

第25到30回展现了清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弊端,在官场斗争中,权谋和利益的驱使使得人性的丑陋面展露无遗。

人物性格与命运

在这一部分中,书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波折被深刻描绘。匡超人本是一个孝顺勤奋的人,但最终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,变得爱吹牛、对事不懂装懂,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。

郭孝子不怕艰苦,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,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,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,展现了孝子的坚韧和善良。

沈琼枝被宋盐商骗去当妾,自己用了妙计出逃,凭借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,体现了她的不畏权贵和独立精神。

讽刺与批判

《儒林外史》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,深刻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。例如,范进中举后欢喜疯癫,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压迫和利益驱动。

严监生大限将至时,家人围绕床边,他却迟迟不肯闭眼,用手指做出“二”的手型,讽刺了那些吝啬鬼和视财如命的人。

价值观与人生追求

书中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,探讨了功名富贵与人生价值的关系。王冕一生苦读,干成了许多事情,体现了他看重文行出处、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。

书中还通过一些人物的悲剧命运,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统治者的虚伪,如匡超人的堕落和严监生的吝啬。

个人感悟

阅读《儒林外史》第28到30回,我深刻体会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。书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,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腐蚀,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。

书中人物的命运和选择,让我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。在追求功名富贵的过程中,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,重视内在的品质和道德,而不是被外在的功利所驱使。

总的来说,《儒林外史》第28到30回通过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命运,讽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,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和人生的追求。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,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