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夫之的“以天下论者,必循天下之公”出自其代表作《读通鉴论》,其核心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,主张天下为公,非一人之私。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:
核心含义 该句强调治理国家应遵循“天下之公”的原则,即天下的公共利益高于个人或家族的私利。王夫之认为,真正的统治者应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重,而非将天下视为帝王私产。
历史背景
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,这一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,社会矛盾激化。他通过此句批判历代帝王将天下视为“一姓之私”,如秦始皇的“孤秦”和宋朝的“陋宋”,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弊端。
思想进步性
该思想突破了传统“家天下”的观念,提出“公天下”的理念,具有以下进步意义:
- 反对君主专制: 直接挑战“帝王私天下”的合法性,主张权力应服务于公共利益; - 历史局限性
相关主张
王夫之还主张“气在理先”,反对理学的“理在气先”观点,并提出“反禁欲主义”,认为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,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。
综上,“以天下论者,必循天下之公”是王夫之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,体现了他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,对后世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