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充耳不闻”作为口头语的使用,综合相关信息说明如下:
一、成语含义与出处
“充耳不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为chōng ěr bù wén,本义指塞住耳朵不听,现多比喻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。该成语出自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”(意为“叔伯呀叔伯,耳朵塞得像充耳”)。
二、作为口头语的用法
核心功能 在日常交流中,常用于形容某人对他人意见或建议置若罔闻,例如:“他总是充耳不闻别人的批评,自己闷头干。”。
情感色彩
该词带有贬义,暗示对方主观上故意忽视外界信息,与“洗耳恭听”(主动倾听)形成鲜明对比。
使用场景
可用于职场、家庭或社交场合,例如:
- 职场:“客户提出合理建议,他充耳不闻,导致项目延误。”
- 家庭:“妈妈反复劝说减肥,他充耳不闻,依旧我行我素。”
- 社交:“对朋友的关心充耳不闻,显得很冷漠。”
三、扩展表达
近义词: 不闻不问、装聋作哑 反义词
用法示例:
“会议中他的方案被多次质疑,但他充耳不闻,坚持己见。”
四、注意事项
该词多用于描述主观故意的行为,若需表达客观听力障碍,建议使用“耳背”等中性词汇。
在口语中可与其他动词搭配使用,如“充耳不闻地继续工作”“充耳不闻地忽略问题”等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“充耳不闻”在口语中应用广泛且含义明确,但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使用,以避免误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