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测试的公理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客观规律,用于指导测试活动的基本原则。以下是软件测试中常见的公理体系整理:
一、利益相关者公理
测试需要利益相关者 明确测试服务的对象(如客户、用户、管理层等),并理解其需求和期望。
利益相关者定义与需求
确定利益相关者及其代表利益、所需测试证据及决策依据,建立有效沟通机制。
二、价值公理
测试为决策提供依据
测试结果和证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,而非测试来源本身。
价值与成本平衡
通过合理规划测试范围和强度,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确保关键问题得到有效验证。
三、范围管理公理
明确测试边界
需清晰定义系统范围及测试项目,避免因范围蔓延导致资源浪费。
动态调整范围
根据项目进展和需求变化,及时调整测试范围,确保关键功能覆盖。
四、尽早介入公理
早期测试优势
缺陷在开发后期修复成本更高,因此应尽早开始测试以降低风险。
持续测试原则
采用持续集成/持续测试(CI/CT)模式,实现测试与开发的同步进行。
五、缺陷集群性公理
2/8原则
约20%的代码模块可能包含80%的缺陷,测试应重点关注高频功能模块。
缺陷关联性分析
通过分析缺陷分布规律,优化测试策略,提高测试效率。
六、其他重要公理
测试的局限性: 测试无法证明系统无缺陷,只能发现已知问题。 测试环境依赖性
七、补充说明
软件测试公理体系常与模型(如TPI模型)结合使用,通过157个检查点将公理细化为可操作的方法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用模型,并灵活调整测试策略。
以上公理为软件测试提供了理论基础,实际测试活动需在明确利益相关者、定义测试目标、控制范围及成本的前提下,遵循尽早介入、持续测试等原则,以提高测试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