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软件侵权应该如何界定

59

软件侵权的界定需要结合法律条款和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,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:

一、侵权行为的界定标准

根据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》第二十三条,软件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情形:

未经许可复制软件

包括直接复制源代码、二进制文件或用户界面,或通过反向工程获取代码。

未经许可修改软件

如删除广告、限制功能或改变代码逻辑,需未经著作权人同意。

未经许可分发软件

包括销售、赠与、出租等方式将软件提供给他人使用。

其他侵权行为

如擅自翻译、改编或将他人软件作为自己作品发表。

二、核心判定原则

软件侵权的认定遵循“ 接触+实质性相似”原则:

接触

需证明被告有机会接触到原告的软件,例如:

- 直接复制、使用或研究过该软件;

- 通过合作、雇佣或公开渠道获取。

实质性相似

从整体上判断被控侵权软件是否与原告的软件高度相似,包括:

- 代码相似性:

引用代码比例超过30%或存在大量相同片段;

- 非代码相似性:程序结构、数据结构、处理流程、输出方式等整体相似。

三、具体判定方法

抽象-过滤-比较分析法(SSO)

通过抽象化软件功能,过滤掉非表达性内容(如注释、界面布局),再比较核心逻辑是否一致。

接触可能性证明

包括直接接触、间接接触(如通过第三方获取)或合理推断(如行业关联性)。

合理来源抗辩

若被告能证明软件通过合法途径获得(如购买、开源协议),可免除侵权责任。

四、侵权责任的承担

侵权人需承担停止侵害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、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。损失赔偿通常采用以下方法:

直接损失:

如销售收入减少、市场份额损失;

间接损失:如商誉损害、诉讼费用;

合理利润损失:以权利人在被侵权期间的预期利润为依据。

五、预防侵权的建议

建立软件保护体系:

通过代码混淆、加密等技术保护核心逻辑;

签订许可协议:

明确授权范围、使用期限和侵权责任;

定期监测与维权:

使用软件监测工具发现侵权行为,及时采取法律行动。

通过以上标准和方法,可以系统判断软件侵权行为,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知识产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