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社会秩序井然、人民品德高尚的社会现象。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:
一、字面含义
路不拾遗:指路上没有人捡走他人遗失的物品,象征社会成员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。
夜不闭户:指夜间无需关闭门户,可放心露宿,体现社会治安良好,人们信任度高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文献依据 该成语最早见于《礼记·礼运》中的“大同”理想:“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虽未直接使用“路不拾遗”四字,但表达了类似的社会状态。
历史典故
最著名的出处是唐代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的“贞观之治”时期。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减轻赋税、严明法治、提升民生,使社会安定,出现了“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”的盛世景象。
三、深层含义
社会治理: 反映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,如唐太宗通过“轻徭薄赋”“以德化民”实现社会和谐。 道德风尚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天下大治、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。
反义词:天下大乱、动荡不安、人心涣散。
综上,该成语不仅是历史文献中描述理想社会的典型表述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,常被用于赞颂社会安定与文明进步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