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的散文《风筝》通过回忆童年时期对弟弟的暴力行为,揭示了封建伦理对儿童天性的压抑,以及作者对自身过错的深刻自责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事件经过
鲁迅回忆起故乡春日放风筝的情景,自己因嫌风筝是“没出息的玩艺”,禁止弟弟放飞,并亲手毁坏其自制风筝。弟弟因年幼、体弱且缺乏反抗能力,只能默默承受,最终被留下绝望地站在小屋里。
心理转变与自责
成年后,鲁迅通过阅读《儿童书》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,意识到自己当年行为是“对精神的虐杀”。他试图向弟弟道歉,但弟弟已完全忘却此事,鲁迅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无法释怀的悲哀。
社会与人性反思
文章不仅揭露了封建家长制下对儿童天性的压制,还反映了国民性的麻木。弟弟的“全然忘却”象征着封建道德对个体意识的奴役,鲁迅借此表达对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感。
主题与情感表达
通过“风筝”这一意象,鲁迅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封建伦理的批判。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,既展现了兄弟间的复杂情感,又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憎恶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