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韦编三绝
春秋时期,孔子晚年研读《周易》,因反复翻阅导致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,体现其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。
苏秦刺股夜读
战国时期,苏秦游说失败后闭门苦读,深夜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提神,最终成功合纵六国,成为一代名相。
匡衡凿壁借光
西汉匡衡家贫无灯油,凿穿邻居墙壁借光读书,感动邻居资助其学业,后成为汉元帝博士。
董仲舒三年不窥园
西汉董仲舒专心研读《春秋》,三年未进书房观赏花园,终成思想家,著有《春秋繁露》。
车胤囊萤夜读
东晋车胤家贫,夏夜捕捉萤火虫盛入纱袋照明读书,后成为官员,其故事与孙康“映雪苦读”并称。
李密牛角挂书
隋朝李密骑牛出行时,将《汉书》挂在牛角上抓紧学习,展现其刻苦精神。
陈平忍辱苦读书
西汉陈平幼年家贫,为避免兄嫂羞辱忍辱读书,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,成为开国功臣。
屈原洞中苦读
战国时期,屈原不顾风雨寒冷,在山洞中潜心研读《诗经》,最终成为伟大诗人。
韩愈“业精于勤”
唐代韩愈在《进学解》中强调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”,以自身经历说明勤奋对成就的重要性。
吕蒙“手不释卷”
三国时期,吕蒙为弥补文化不足,坚持每日阅读《孙子》《史记》等兵法与历史书籍,最终成为一代名将。
以上故事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古人克服困难、追求知识的坚定意志,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