赞颂老师燃烧自己、照亮别人奉献精神的诗句中, 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"是最经典的表达。以下是相关解析和补充:
一、原诗背景与含义
作者与创作背景 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·相见时难别亦难》,原诗以“春蚕”“蜡炬”比喻对人生无常和爱情执着的感慨,但后世常借喻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诗句解析
- 春蚕: 吐丝至死方休,象征教师倾尽心血培育学生; - 蜡炬
二、其他相关诗句
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
> 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 以落花化作春泥滋养花朵,比喻教师培育后辈的奉献精神。
杜甫《春夜喜雨》
> 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 虽未直接赞颂教师,但“润物细无声”可引申为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白居易《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》
> 令公桃李满天下,何用堂前更种花。 以“桃李”代指学生,赞颂教师培育人才的无私境界。
三、现代表达补充
现代诗人也用类似意象表达教师精神,如《辛勤的园丁》:
> 多少年季节轮回,多少个春夏秋冬,
>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,
> 奉献几多血和汗,不求青史留英名,
> 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。 四、总结
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"因意象贴切、语言凝练,成为颂扬教师奉献精神的代名词,被广泛用于教师节等场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