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大学的校训是 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,其内涵和背景如下:
一、校训来源
校训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第二十章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 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创立国立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,后改称中山大学。
二、具体含义
博学
强调广泛学习,不仅限于书本知识,还包括科技、管理等多领域,体现“文理并重”的学术理念。
审问
倡导主动探究,对知识保持质疑精神,通过提问揭示未知,培养独立思考能力。
慎思
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审慎分析,权衡利弊,避免盲目接受,体现理性思维。
明辨
强调明辨是非善恶,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,是知识内化与外化的关键环节。
笃行
以实践为核心,将理论与行动结合,强调“知行合一”的教育理念。
三、历史意义
孙中山将校训作为遗训,贯穿学校发展始终,成为培养“服务国家”人才的行动指南。
校训体现了儒家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思想,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。
四、现实价值
校训持续指导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,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,是学校“综合性、创新性、开放性”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现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