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之初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三字经》的开篇之句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其含义和背景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解释
“初”指刚出生的婴儿阶段,即人生命最初的状态;“性”指禀性、天性;“本善”表示天性中具有善良的倾向。
核心思想
该句主张人类在出生时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,但这种本性会因后天环境、教育等因素逐渐形成差异。
二、文化背景与争议
传统解读
多数古代文献和思想家(如孟子)支持“性本善”观点,认为善良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基础。
现代争议
存在“性本恶”等相反观点,认为人的行为受后天环境和欲望驱使。但“性本善”作为三字经的核心思想,长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。
三、相关语句补充
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后接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强调先天禀性相似,但后天习惯和环境会使人产生差异。进一步指出,若缺乏教育引导,人性可能向恶发展,因此教育的重要性被突出。
综上,“人之初”不仅是三字经的精髓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本质的重要命题,至今仍引发广泛讨论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