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生必须遵守的文明礼仪规范可分为学校礼仪、家庭礼仪、社交礼仪和自我修养四个方面,具体要求如下:
一、学校礼仪规范
课堂礼仪
- 上课铃响后迅速入座,待老师宣布上课再起立问好,保持安静,独立完成作业。
- 老师提问时先举手,发言时身体立正、声音洪亮,使用普通话。
- 下课铃响后先静候老师宣布再行动,离开时主动道别。
活动礼仪
- 升旗仪式行注目礼或队礼,唱国歌时严肃庄重。
- 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,遵守游戏规则,爱护他人。
- 参加集会、演出等活动时保持安静,服从指挥。
服饰仪表
- 穿着整洁朴素,校服要扣好扣子、拉好拉链,不穿背心、拖鞋。
- 红领巾要规范佩戴,夏季可佩戴队徽,头发梳理整齐。
- 保持面部清洁,指甲修剪干净,饭前便后洗手。
二、家庭礼仪规范
尊师敬长
- 进门主动问好,父母下班回家主动汇报,外出时道别。
- 老师办公室先敲门、经允许再进入,不随意翻动物品。
孝敬父母
- 听从长辈教导,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,如扫地、洗碗。
- 离家时告知家人去向,长时间未归主动问候。
三、社交礼仪规范
同学交往
- 使用礼貌用语(如“请”“谢谢”“对不起”),不取绰号、不搬弄是非。
-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,团结友爱,不因小事争吵。
公共场合
- 在图书馆、电影院等场所保持安静,不大声喧哗。
- 排队等候时有序,不插队。
四、自我修养规范
习惯养成
- 每天早晚洗脸刷牙,保持个人卫生。
- 定期整理仪表,头发、衣着符合学生身份。
情绪管理
-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遇到矛盾主动沟通解决。
- 尊重他人感受,不恶语伤人。
通过以上规范的学习与实践,小学生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,为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