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《三国演义》的谐音歇后语,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:
一、以人物命名的歇后语
诸葛亮征孟获——收收放放 形容诸葛亮用攻心战术平定南疆,后比喻做事有进有退、把握分寸。
诸葛亮弹琴——计上心来
以琴音暗喻计策,常用于形容突然想到妙计。
诸葛亮挥泪斩马谡——顾全大局
体现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而牺牲个人情感的胸怀。
刘备三顾茅庐——好难请
形容求贤若渴却难以得遇贤才的困境。
二、以事件或行为衍生的歇后语
关羽走麦城——末日来临
指关羽兵败麦城的悲剧结局,常用于警示失败结局。
张飞吃豆芽——小菜一碟
形容张飞性格粗犷却能力有限,常用于调侃。
周瑜打黄盖——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
源自赤壁之战,现多用于形容双方自愿接受安排。
曹操下江南——来得凶,败得惨
形容曹操南征的军事失败。
三、谐音趣味歇后语
飞机上吹喇叭——高明(调)
利用“调”与“高明”的谐音,形容言行高超。
脑袋上顶锅巴——犯人
形象描述焦头烂额的状态,常用于自嘲。
鸭子头上插鸡毛——一语双关
指话语含糊不清,可引申为双关语。
四、其他经典歇后语
刘备摔阿斗——收买人心: 通过摔阿斗展示宽厚形象。 张飞使计谋——粗中有细
诸葛亮借箭——有借无还:体现其智谋与性格。
以上歇后语均源自《三国演义》经典情节或人物特征,部分通过谐音产生趣味性。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使用,注意区分文学典故与现实调侃的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