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的全诗内容,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原文出处
《论语·公冶长》
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全诗内容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
解析
核心思想 孔子以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解释孔文子获得“文”字谥号的原因,强调谦虚好学的精神。 “敏”指聪敏,“好学”指勤奋求知,“不耻下问”则体现虚心态度。
扩展内容
- 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: 强调诚实求知的态度。 - 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
- 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”:体现孔子的谦虚与求知精神。
- 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”:表达对知识的渴望。
相关背景
《论语》成书于战国前期,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,是儒家经典之作。此句因孔文子以谦虚态度求学而广为传颂,成为后世教育理念的典范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