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奠基人,其研制导弹的故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:
一、回国与早期筹备(1955年回国后)
克服回国阻力 钱学森在美期间曾遭美国政府的软禁与迫害,但凭借坚定信念于1955年冲破阻力回国。
组建研究机构
回国后,他立即投身导弹技术研究,主导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(即“五院”),并担任院长。
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
- 钱学森亲自编写《导弹概论》教材,培养了大批导弹技术人才;
- 在苏联援助下,中国获得P-2教学导弹及技术图纸,为仿制奠定基础。
二、仿制与技术突破(1957-1960年)
仿制P-2导弹
中国从仿制苏联P-2导弹起步,通过“反设计”思维,不仅复制外观,更学习其设计原理,为后续自主化发展积累经验。
攻克关键难题
- 发动机试车台: 在苏联未提供图纸的情况下,钱学森带领团队自主设计试车台,历时半年成功研制; - 气瓶问题
三、自主化与创新(1960年后)
东风系列研发 - 射程不足:
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测试中,钱学森发现射程未达预期,团队建议增加助燃剂。年轻工程师王永志提出减少600千克助燃剂的创新方案,钱学森采纳后成功提升射程;
- 技术积累:通过不断试验与改进,中国逐步掌握自主化技术,形成从研制到发射的完整体系。
系统工程与理论贡献 钱学森提出系统工程理念,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,为导弹技术发展奠定理论基础。
四、历史意义与影响
民族自豪感:
中国成为继美国、苏联之后,第三个独立掌握导弹技术的国家;
后续发展:东风系列导弹的成功研制,为中国的航天事业(如卫星、航母舰载系统)奠定基础。
钱学森以“系统工程大师”和“火箭科学家”双重身份,带领团队攻克了从无到有的技术难关,用“争气弹”(东风一号)为中华民族争得科技领域的突破。其科研精神与创新思维,至今仍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