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屈原与端午节的诗歌,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:
一、屈原原创作品
1. 《离骚》:千古名篇,奠定楚辞基础,其中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等句流传千古;
2. 《九章》:包含《涉江》《抽思》等篇,如“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,故将愁苦而终穷”;
3. 《楚辞》其他作品:如《九歌·少司命》(“悲莫悲兮生离别,乐莫乐兮新相知”)。
二、后世文人端午怀屈诗
1. 宋代:
- 苏轼《屈原塔》:“楚人悲屈原,千载意未歇。至今沧江上,投饭救饥渴。”;
- 薛蕙《边贡》:“共骇群龙水上游,不知原是木兰舟。屈子冤魂终古在,楚乡遗俗至今留。”;
2. 元代:
- 高启《竞渡诗》:“十载重五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;
3. 明清及现代:
- 文天祥《端午》:“人命草头露,荣华风过尔。唯有烈士心,不随水俱逝。”;
- 李白《七律·端午》:“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盐梅已佐鼎,曲糵且传觞。事古人留迹,年深缕积长。当轩知槿茂,向水觉芦香。”。
三、端午习俗相关诗作
1. 许文通《午节》:“玉粽袭香千舸竞,艾叶黄酒可驱邪。骑父稚子香囊佩,粉俏媳妇把景撷。”;
2. 陆游《乙卯重五诗》:“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”。
注:部分作品虽未直接提及端午,但通过“汨罗”“五月初五”等关键词关联端午,如文天祥的《端午》明确点题。屈原作品以《离骚》《九章》为核心,后世文人多借端午节点题以寄哀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