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活动目标
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震的基本常识,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方法(如躲藏位置选择、逃生技巧等)。
行为习惯
培养幼儿在地震发生时的冷静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,形成有序疏散的习惯。
情感态度
通过演练和讨论,增强幼儿对自然灾害的认知,培养面对突发情况的信心。
二、活动准备
物资准备
- 地震知识课件、视频资料
- 泡沫板、急救箱(含手电筒、水、饼干等应急物品)
- 安全标志贴纸、哨子等道具。
环境布置
- 利用教室空间设置模拟避难区域(如桌子下、墙角等)。
三、活动过程
1. 地震危害认知(5分钟)
视频导入: 播放地震灾害视频,引导幼儿观察建筑破坏、人员伤亡等场景。- 讨论交流
2. 正确避震方法(10分钟)
室内避震
讲解“桌下三角区”概念,演示如何用手护住头部、远离窗户和玻璃。 组织幼儿进行模拟演练,教师用泡沫板搭建三角区,指导幼儿正确躲避。- 室外避震
强调远离建筑物、广告牌等危险区域,选择开阔地带蹲下或趴下。- 特殊场景处理
平房:迅速跑至空旷地带;
楼房:不可跳楼,切断电源后撤离。
3. 有序疏散与自救技巧(10分钟)
疏散原则:
先躲后跑,避免拥挤和踩踏;
沿墙角、楼梯等支撑结构有序撤离。- 自救方法:
被埋压时保存体力,用砖头敲击墙壁求救;
受伤后保持冷静,避免乱动。- 情景模拟:
在教室进行地震发生时的应急疏散演练,教师指挥幼儿用哨子、敲击物发出求救信号。
4. 总结与延伸(5分钟)
知识回顾:总结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反应步骤。- 自我保护承诺:引导幼儿签订“地震安全承诺书”,强化责任意识。- 延伸活动:
讨论家庭地震应急准备,建议家长准备急救箱、应急包等;
家庭作业:绘制地震逃生路线图。
四、活动注意事项
安全第一:
演练前检查教室设施,确保三角区、疏散路线安全无隐患。2. 心理疏导:演练后关注幼儿情绪,对表现突出的幼儿给予表扬,增强自信心。3. 家园合作:通过家长会、家庭作业等形式,将地震知识延伸至家庭,形成教育合力。
通过以上活动设计,旨在帮助中班幼儿掌握地震应对技能,培养应急反应能力,为生命安全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