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燕歌行》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,以下是其注音、注释及赏析的整理:
一、注音版原文
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。男儿本自重横行,天子非常赐颜色。摐金伐鼓下榆关,旌旆逶迤碣石间。校尉羽书飞瀚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。山川萧条极边土,胡骑凭陵杂风雨。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!
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。身当恩遇常轻敌,力尽关山未解围。
二、注释
开元二十六年:
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,因历史记载存在差异,也有学者认为应为开元十六年(728年)。
元戎:
指军事统帅,此处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。
汉家烟尘:
代指战争,烟尘弥漫象征战乱。
重横行:
形容英勇善战,天子赐颜色指受到宠信。
摐金伐鼓:
古代战争信号,指击鼓进军。
碣石间:
指辽东碣石山一带,为古代军事重镇。
校尉羽书:
校尉是军官职称,羽书为军情文书。
单于猎火:
指匈奴贵族的信号,常用于军事行动。
萧条极边土:
描绘边疆荒凉景象。
美人帐:
指将领的营帐,此处讽刺将领沉迷享乐。
斗兵稀:
形容战斗惨烈,士兵稀少。
身当恩遇:
指因受皇帝恩宠而轻敌。
三、赏析
艺术特色
该诗以雄浑笔触描绘边塞风光与战争惨烈,如“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”展现战场肃杀之气。 通过“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”等句,将边塞的孤寂与壮阔结合,成为边塞诗的经典范式。
历史背景
作于开元年间,正值唐朝由盛转衰,反映了边疆战事频繁、军事制度存在问题的社会现实。 诗中可能隐含对将领骄兵必败的批评,但更侧重展现战士的英勇与牺牲精神。
文学地位
作为乐府旧题作品,高适通过此诗拓展了题材,被后世誉为“边塞诗的奠基人”之一。 其诗风对唐代及后世边塞诗人影响深远,如岑参、王昌龄等均受其启发。
(注:注音部分综合自多个权威版本,此处未详细标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