菡萏的出处可归纳如下:
最早文献记载
菡萏作为荷花的古称,最早见于《尔雅·释草》。该书明确将“菡萏”定义为未开放的荷花花蕾,并与“芙蕖”等词并列为荷花的别称。
文学作品中的运用
菡萏在古典文学中常被用来描绘未开放荷花的形态与神韵。例如:
- 李白《子夜吴歌·夏歌》:“镜湖三百里,菡萏发荷花。”(描绘镜湖中荷花初绽的壮阔景象)
- 李璟《摊破浣溪沙》:“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。”(通过菡萏凋零暗示时光流逝)
- 白居易《早池荷花》:“小池残雨葳蕤绿,晴日初开菡萏红。”(以菡萏与翠叶的对比表现早春景色)
文化内涵
除文学创作外,菡萏还承载文化象征意义。在佛教文化中,莲花(即菡萏)被喻为佛法净洁与觉悟的象征,常见于《妙法莲华经》等经典文献。印度将菡萏定为国花,与佛教信仰紧密关联。
综上,菡萏的出处以《尔雅》为根源,后续在文学、哲学等领域被赋予丰富内涵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