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令人不寒而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因恐惧、紧张等情绪引起的身体颤抖现象,这种颤抖并非由寒冷导致,而是心理作用的结果。具体解析如下:
一、核心含义
字面与引申义
“栗”指发抖,“寒”指寒冷,“不寒而栗”即“不冷而发抖”,常被引申为因恐惧、惊吓等心理因素导致的生理反应。
二、成语出处
该成语出自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(汉武帝时期,义纵因残暴手段被处决后,当地百姓因恐惧而发抖,连天气都不再感到寒冷)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毛骨悚然、胆战心惊、提心吊胆。
反义词:无所畏惧、临危不惧。
四、用法与示例
作谓语/定语
“听到噩耗后,他全身不寒而栗。”
“看到那幅画,她不寒而栗地后退了几步。”
情感表达
“想到可能失去亲人,他不禁不寒而栗。”
“那部恐怖电影让观众不寒而栗。”
五、相关辨析
与“毛骨悚然”相比,“不寒而栗”更强调恐惧的心理状态,而“毛骨悚然”不仅表达恐惧,还隐含对寒冷的联想。例如:“看到蛇影不寒而栗”与“看到冰柱毛骨悚然”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差异。
综上,“令人不寒而栗”通过生动的生理描写,展现了人类对极端恐惧的共通反应,是汉语中表达惊悚情绪的典型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