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集腋成裘”和“聚沙成塔”都是汉语成语,均以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为喻,表达“积少成多”的核心思想,但具体内涵和用法有所不同:
一、核心含义
集腋成裘 源自“狐白之裘,盖非一狐之皮也”,比喻积少成多,强调通过点滴积累达成质变。多用于形容通过持续努力积累出可观的成果,尤其适用于知识、经验或资源的汇聚。
聚沙成塔
原指儿童堆沙为塔的游戏,后比喻积少成多。侧重于通过细微事物的累积形成宏大结构,常用于描述具体事物的积累过程,如财富、技能或知识的逐步提升。
二、用法与区别
语境侧重
“集腋成裘”更强调“质变”的结果,常与“积小成大”连用,突出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;“聚沙成塔”则更侧重“量变”的过程,强调持续积累的稳定性。
情感色彩
“集腋成裘”多用于褒义语境,如形容长期坚持带来的积极成果;“聚沙成塔”则中性偏褒,既可形容努力积累,也可用于客观描述自然现象。
近义词与反义词
两者近义词包括“积土成山”“积少成多”;反义词则为“杯水车薪”“一口吃一个胖子”。
三、经典出处
聚沙成塔: 出自佛教经典《妙法莲华经·方便品》,原指童子聚沙为佛塔的游戏,现比喻积少成多。 集腋成裘
四、示例
集腋成裘:他通过日复一日的写作积累,最终出版了多部著作(质变)。
聚沙成塔:公司每年将小额利润投入研发,逐步积累成核心竞争力(量变)。
综上,两个成语均强调积累的重要性,但“集腋成裘”更突出质的飞跃,“聚沙成塔”更侧重量的积累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