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古人写桃花的七律,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:
一、经典七律作品
崔护《题都城南庄》 原文: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 赏析:以“人面桃花”为经典意象,成为桃花诗的鼻祖。
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(虽为散文,但常被化用为七律)
原文节选: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渔人往来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 赏析:描绘理想国景致,被后世文人多次仿效为七律。
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原文节选: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孔子云:何陋之有?
赏析:以桃花隐喻高洁品格,隐士情怀。
二、其他七律佳作
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原文节选: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 赏析:虽未直接写桃花,但“明月松间照”常与桃花诗结合,形成山水田园意境。
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
原文: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 赏析:通过时空对比,突出桃花的坚韧生命力。
朱熹《春日》
原文: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 赏析:虽为七言绝句,但常被扩展为七律,强调自然之美。
三、桃花诗的七律特点
意象选择: 常以“桃花”象征美好品质(如高洁、坚韧)或隐喻人生境遇(如物是人非)。 意境营造
抒情手法:多借桃花表达对故人、理想境界的追思。
以上作品均围绕桃花展开,或直抒情感,或借景寄情,展现了桃花在中华文化中的多重意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