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完善制度体系,压实主体责任
健全师德规范与考核机制
制定《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等规范文件,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职称评聘、绩效考核及岗位晋升的“一票否决制”。 建立教师法治教育大纲,强化《教师法》《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》等法规的学习培训。
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
推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形成教育合力,通过家长会、社区活动等方式,共同关注学生成长,形成教育生态链。
二、强化师德教育与职业素养
开展常态化培训
创新培训机制,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、教学方法及师德典型事迹,提升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。 实施“典型引领工程”,通过师德标兵评选、经验分享会等活动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
加强警示与自我约束
定期开展师德警示教育,通过案例分析、签订师德承诺书等方式,引导教师时刻保持职业敬畏。建立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制,帮助教师应对职业压力。
三、优化评价机制,促进自我提升
建立多元评价体系
综合学生评、家长评、同事评、社会评等多维度评价,合理设置权重,实现评价主体全覆盖。 将师德表现与教学效果、科研能力等挂钩,激励教师在专业发展与道德建设上齐头并进。
强化过程性管理
通过师德档案记录教师日常表现,定期进行动态评估,及时发现并纠正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。
四、传承创新师德文化
弘扬优秀师道传统
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教育文化资源,结合时代需求创新师德教育内容,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师德体系。 开展“守初心”主题活动,引导教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师德修养融入教育实践。
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
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师德建设经验,通过学术交流、海外访学等方式,拓宽教师视野。
五、保障措施与长期规划
完善激励机制
设立师德专项奖励基金,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表彰;在职务晋升、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师德优秀者。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,为师德建设提供政策支持。
建立长效机制
通过5年左右的系统建设,形成覆盖师德培训、考核、评价、激励的完整机制体系,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、制度化。
通过以上措施,旨在构建“制度保障+教育引导+评价激励”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,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