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思不磕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求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

59

一、节日背景

时间与名称

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因仲夏登高习俗得名“端阳节”,亦称“午日节”“龙舟节”等。

文化圈

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国家,如日本、韩国等,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百越地区。

二、历史渊源

纪念屈原说

最主要说法源于《史记》记载,屈原于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自尽后,楚国百姓划船打捞未果,后发展为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。

其他纪念说法

- 伍子胥说:

吴国忠臣伍子胥被害后化为涛神,当地百姓划船祭之。

- 曹娥说:东汉少女曹娥为寻父溺江,后人以端午纪念其孝行。

- 龙图腾说:吴越地区古时以龙为图腾,端午为祭祀龙祖的节日。

三、习俗活动

吃粽子

用糯米包裹芦苇叶或竹叶,内馅多样(如红枣、咸蛋黄),象征驱邪祈福。北方有吃“五黄”(黄瓜、黄鳝等)的习俗。

赛龙舟

源自打捞屈原的传说,现成为端午节标志性活动,舟形多样,装饰龙纹或彩旗。

挂艾叶与菖蒲

门插艾枝或悬挂艾虎,驱邪避疫,同时绘制五毒剪纸贴于门上。

佩香囊与系五彩丝

香包内装雄黄、苍术等香料,五彩丝线象征五色龙,兼具装饰与驱虫功能。

四、文化内涵

爱国主义象征

屈原的忠诚精神成为端午节的核心价值,历代文人以诗篇传颂其爱国情怀。

民族精神体现

竞渡寓意团结协作,粽子象征生活富足,共同构建民族精神内核。

文化融合证据

随着历史发展,端午习俗融入各地特色,如北方饮雄黄酒、南方吃粽子的差异,反映了文化包容性。

五、相关诗词

唐代文秀《端午》诗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成为纪念屈原的经典颂歌。

以上内容可根据手抄报版面需求调整结构,建议搭配龙舟、粽子、艾叶等图片,增强视觉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