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《三国演义》中诸葛亮“收二川”的历史故事、背景及人物,综合相关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历史背景
赤壁之战后局势
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,借荆州为根据地。为进一步发展势力,刘备计划攻取西川(今四川地区)和东川(今陕西汉中),形成对曹魏的战略包围。
刘璋的衰落
西川牧刘璋统治腐败无能,诸葛亮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孙权,最终在211年攻取益州(西川核心区域),214年攻克巴东、成都,迫使刘璋投降。
二、主要人物
诸葛亮
- 作为主要策划者,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,主导了西川的征伐。他运用智谋(如七擒孟获)平定西南少数民族,推行屯田政策,巩固了蜀汉的疆域。
- 以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著称,最终在五丈原病逝,被追封为武侯。
刘备
- 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提供战略支持。在诸葛亮收复西川后,任命他为丞相,共同推动蜀汉政权的发展。
关羽、张飞
- 与刘备、诸葛亮并称“桃园三结义”。在诸葛亮征伐期间,他们分别镇守荆州和益州,为蜀汉的稳定贡献力量。
孙权
- 与刘备联合抗曹,提供荆州为根据地。在诸葛亮征伐期间保持东吴的稳定,形成三国鼎立局面。
三、关键事件
攻取西川
诸葛亮通过智谋和军事行动,先后攻克巴东、成都,迫使刘璋投降,完成西川的收复。
东川的归属
东川(汉中地区)在曹操控制下,因张鲁被诛后陷入混乱。刘备在诸葛亮支持下,于219年平定巴郡,东川正式纳入蜀汉版图。
后续影响
收复二川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,使其成为对抗曹魏的中坚力量。诸葛亮后续推行联吴抗曹政策,进一步巩固了三国格局。
四、文学加工与历史差异
《三国演义》对“收二川”的描写融入了大量文学加工,如“排八阵”“六出祁山”等情节,虽部分情节与史实存在差异(如八阵具体构成),但整体框架基于历史事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