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功能性
适宜性:软件提供一组功能的能力及其适宜程度。
准确性:系统在预定环境下正确完成预定功能的程度。
互用性:软件与其他系统协同工作的能力。
依从性:软件服从相关标准、约定、法规及类似规定的程度。
安全性:避免非授权访问的能力。
可靠性
成熟性:软件在正常条件下维持性能水平的能力。
容错性:软件在出现错误时仍能维持性能水平的能力。
易恢复性:软件在出现故障后能迅速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。
可用性
易理解性:用户理解软件功能的容易程度。
易学性:用户学会使用软件的容易程度。
易操作性:用户操作软件的便利程度。
效率
时间特性:软件在规定条件下完成功能所需的时间。
资源特性:软件在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资源。
可维护性
易分析性:软件便于分析其结构和问题的能力。
可修改性:软件便于修改的能力,包括修正、改进和适应需求变化。
稳定性: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维持性能稳定的能力。
可测试性:软件便于测试的能力。
可移植性
适应性:软件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的能力。
易安装性:软件安装的便利程度。
一致性:软件在不同环境中保持一致性的能力。
可替换性:软件在不同环境中替换其他系统的能力。
安全性
机密性:保护系统信息和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的能力。
完整性:保护系统信息和数据不被未授权修改的能力。
不可否认性:确保用户对其操作行为的不可抵赖性。
可控性:确保系统操作的可管理性。
环境适应性
环境作用:软件在其寿命期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条件。
预定功能和性能:软件在各种环境下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和性能的能力。
测试性
状态确定:软件能及时、准确地确定其状态(可工作、不可工作或性能)的能力。
故障隔离:软件能隔离其内部故障的能力。
保障性
战备和战时使用:装备的设计特性和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需求的能力。
这些属性共同构成了软件质量的综合评估标准,帮助开发人员和用户更好地理解和选择合适的软件产品。